
改变钟表产业的石英革命
谈到石英表,就得从日本发展石英表的历史谈起,毕竟刮起石英风暴是由它们所刮起。在1950 年代逐渐从饱经二战摧残恢复元气,并于1950年代中期进行「电力五年计划」,用电力与石油取代煤炭,因此也给予需要用电的石英机芯发展契机

谈到石英表,就得从日本发展石英表的历史谈起,毕竟刮起石英风暴是由它们所刮起。在1950 年代逐渐从饱经二战摧残恢复元气,并于1950年代中期进行「电力五年计划」,用电力与石油取代煤炭,因此也给予需要用电的石英机芯发展契机。1959 年日本开发了一款真空管式石英时计,并送给日本广播电台;然而高2.1 公尺、宽1.3 公尺有如衣柜或是冰箱的庞大体积,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摆放,对于一般小型公司来说相当不方便。1962年为了供应日本海运公司的船只定位,需要更加精准且小巧的时计,因此催生了Seiko船舶专用航海天文台石英钟。45平方公分与30公斤的重量,大幅减少了石英时计的体积。加上迎接1964 年的东京奥运,Seiko研发的长距离竞速时计「Christal Chronometer QC-951」,更是将尺寸缩小至长20 公分、宽16公分、高7公分,重量只剩原本的十分之一;不久后研发了体积只有QC-951一半的改良版QC-952石英时计。

至于成就微型化的最大关键技术则是Seiko独家研发的振荡器,搭配更能节省动力的专利步进式马达(Step Motor)。就这样,Seiko 在1969 年的12月25日率先推出量产的Seiko Quartz Astron,搭载35A石英机芯,振频与Beta 21同样为8,192赫兹(现在石英表的1/4),每日误差仅有0.2秒。这样的数据对于传统的瑞士机械表来说根本是天方夜谭,即便一只要价不斐(45 万日币,约莫当时一台Toyota 的价格),但之后随着技术成熟,加上大量生产,借以降低成本。另外Seiko 也大方公布已经专利化的关键技术,让世界许多公司纷纷加入制作石英机芯的行列。像是德州仪器、仙童半导体公司、美国国家半导体都曾经制作过石英机芯,使石英表的价格已经不像是一开始推出时一台日本国产车的价格,而是以亲民许多的价格走入人群。